電子商務概論特訓教材 Ch1電子商務概念及知識

Chapter1 電子商務概念及知識
1.1電子商務的定義與架構
1.1.1電子商務的定義

係指利用網際網路進行購買、銷售或交換產品與服務。

1.1.2電子商務的構面
參與的個體(虛擬參與)、產品(虛擬產品)、處理程式(虛擬流程)

1.1.3電子商務的七流
主要流(main flow):商流、物流、金流、資訊流。
次要流(secondary flow):人才流、設計流、服務流。

1.1.4電子商務的特性
全年全天無休
全球化市場
個人化需求
成本低廉競爭性
創新性的商業機會與價值
快速有效的互動
多媒體資訊
使用方便且選擇多

1.1.5電子商務的新經濟法則
網路外部性:直接實質影響、間接影響、售後服務。(直接/間接網路外部性)
報酬遞增
需求面的規模經濟
正反饋循環
明顯獨佔
外顯供給增加
客製化定價
動態交易
套牢原理

1.1.6企業建立電子商務網站的原因
整體科技環境的挑戰與壓力
因應顧客需求
企圖掌握傳統商業活動中的價值

1.1.7電子商務的架構
電子商務應用EC Application
(供應鏈、隨選視訊、遠端金融服務、採購與購買、線上行銷與廣告、居家購物)
一般商業服務基礎架構
(安全認證電子付款電話簿型錄)
訊息與資訊傳送基礎架構
(EDI、E-Mail、超文件傳輸協定)
多媒體內容與網路出版基礎架構
(HTML、JAVA、WWW)
資訊網路基礎架構
(電訊、有線電視、無線電視與網際網路)
公共政策法律及隱私權問題
文件安全性及網路協定的技術標準



1.2電子商務的沿革
1.2.1網際網路的起源與發展
蘊育期:1957年~1967年 美國國防部尖端研究企畫署
發芽期:1969年~1979年 軍事網路ARPANet
成長期:1982年~1993年 Internet、www、DNS
綻放期:1993年之後 1994年Amazon電子商務先驅

1.2.2電子商務的沿革
第一階段,1970年代:銀行間利用自有網路進行資金轉換EFT
第二階段,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電子資料交換EDI、E-mail
第三階段,1980年代中:聊天室、FTP、虛擬社群
第四階段,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電子資訊的技術轉化成工作流程系統或群組軟體
第五階段,1990年代全球資訊網出現:WWW提供商業使用

Kalakota認為發展過程
第一階段:電子資金轉換EFT
第二階段:電子資料交換EDI與郵件服務E-mail
第三階段:線上服務與知識分享
第四階段:網路發展與全球資訊網

1.2.3電子商務技術應用的發展
1970年代:EDI
1989年代:HTML
1994年代:VRML
1995年代:Java
1998年代:XML

1.2.4從商業自動化到電子商務到企業電子化
商業自動化中「一次輸入」的流程,係指
條碼掃描→POS→電子訂貨系統(EOS)→加值網路VAN→電子資料交換EDI→物流中心管理系統。

拉式:接單後生產(BTO)、被動。
推式:E-mail、簡訊、主動。



1.3網際網路商業模式
1.3.1網際網路產業可分為五個層次

基礎建設提供者
應用服務提供者(ASP)
網際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
電子商務企業
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

1.3.2電子商務經營模式的應用分類
以企業內外分類
網際網路Internet、企業內網路Intranet、商際網路Extranet。
以交易對象分類
B2C、B2B、C2C、C2B、P2P。

1.3.3電子商務收益模式
廣告收益模式
訂閱收益模式
手續費收益模式
銷售收益模式
合作收益模式
商情媒介模式
經紀模式
經銷商模式
製造商模式
社群模式



1.4B2C電子商務經營模式



1.5B2B電子商務經營模式
1.5.1B2B電子商務的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電子資料交換(EDI)
第二階段:基礎的電子商務
第三階段:電子交易市集
第四階段:協同商務

1.5.2B2B的案例
Ariba、Commerce One

1.5.2B2B電子市集經營模式
由買方建立
由賣方建立
公開市集
內容整合

1.5.4依採購項目與採購方式分類
營運維護中樞
型錄中樞
收益經理人
交易中心

1.5.5依水平與垂直來分
水平市場的服務對象是跨產業、所交易的產品/服務是任何產業都有需求的。
垂直市場則是提供特定所需的產品/服務,每一種電子市集都有不同的營業收入。

1.5.6B2B電子商務的利益
以買方的角度來看:
減少採購流程中的成本
減少存貨成本
減少繁瑣的採購
更多選擇和更好的價格
以賣方的角度來看:
減少相關的銷售成本
藉著接觸新的客戶同時獲取新的利益
降低訂單處理成本

1.5.7B2B技術與應用發展趨勢
1996年~2000年 EDI Over Internet(EOI)導入B2B EC
2000年~2002年 企業軟體物件導入電子商務應用開發
2003年~2005年 分散式物件導向電子商務應用



1.6C2C電子商務經營模式



1.7C2B電子商務經營模式
購物行為由推轉為拉,消費者握有較多的自主權



1.8P2P電子商務經營模式



1.9行動商務經營模式
1.9.1行動商務的定義

利用手持行動設備,藉由持續上網且高速的網際網路連線,進行通訊、互動及交易等活動。

行動商務的關鍵成功因素:
互動過程保密化安全化
消費者連結互動化
傳輸通路寬頻化
提供內容個人化
高階主管的支持

1.9.2無線網際網路的發展
1G 類比訊號 1979年~ AMPS
2G 數位訊號(9.6k) 1992年~ GSM
2.5G 數位訊號(57.6k-384k) 2001年~ GPRS
3G 數位訊號(384k-2M) 2001年~ WCDMA CDMA2000
3.5G 數位訊號(約30M) 2006年~ HSDPA
4G 數位訊號(約100M) 2010年~ OFDMA

無線應用協定(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WAP)
WAP與網際網路及WWW相容
WAP是一公開規範
WAP與底層協定無關
WAP與手機無關

依照WAP中的規範其應用略分五類
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擷取
行動工作者的應用
通知(Notification)的應用
行動電子商務
電話的應用

WAP運作模式具備三大元件:Client、WAP Gateway、Origin Server
應用層Wireless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交談層Wireless Session Environment
交易層Wireless Transaction Environment
傳輸安全層Wireless Transport Security Environment
傳輸層Wireless Transport Environment
底層的數據服務Bearers:GSM、CDMA、FLEX

無線應用協定(WAP)架構
無線應用環境Wireless Application Environment,WAE
無線交談協定Wireless Session Protocol,WSP
無線交易協定Wireless Transaction Protocol,WTP
無線傳輸層安全Wireless Transport Later Security,WTLS
無線封包傳輸協定Wireless Datagram Protocol,WDP
底層數據服務Bearer

通用封包頻道服務(GPRS)

第三代行動通訊(3G)

藍芽Bluetooth

1.9.3B2C行動商務的應用
行動銀行/行動券商
簡訊服務
行動購物
無線網路廣告

1.9.4B2B行動商務的應用
行動應用軟體租賃服務業(Mobli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MASP) 或稱
無線應用軟體租賃服務業(Wireless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WASP)



1.10無所不在商務(Ubiquitous Commerce)經營模式
不被實體線路或傳統商業交易定義所束縛的商務

無線射頻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RFID)



1.11Web 2.0
1.11.1何謂Web 2.0
Web 2.0是由一系列經濟、社會、技術趨勢所共同形成的次世代網路的基礎,是一個更成熟且特殊的媒介,其特徵為使用者參與、開放以及網路效應。

1.11.2Web 2.0的核心概念 U.S.E.R
Unconstraint無限制
Service服務
Externality外部性
Reward營利

1.11.3Web 2.0的服務型態
服務提供型
服務支援型
服務利用型

1.11.4Web 2.0的應用服務
混搭服務Mashup
網路軟體Webware
社群共享平台Social Media
社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
播客服務Podcast


1.11.5Web 2.0的應用技術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AJAX
Really Simple Synchronous,RSS
(即時性、具成本效益、統一標準的tag、可整合在電子郵件、隱私性和安全性)
Ruby on Rails


資料來源:
電子商務概論特訓教材(第二版)ISBN:9789862042526

留言